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情况统计 >> 正文

理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发布者:lya [发表时间]:2016-12-16 [来源]: [浏览次数]:

序言

理学院是湖南工业大学重要教学和科研基层单位。现有教职工117人,专职教师10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40人;博士学位33人,在读博士生5人;兼职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教师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学历层次整体合理,具有较强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

近年来,学院承担的教研、教改项目共85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36项,还有多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共计145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主编或与其他院校合编出版了15部教材,实验系列教材、实验指导书13本;“高等数学”获得省级优秀课程,“线性代数”为省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室”获得省级合格实验室。

学院的科研工作涉及数学、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承担的科研项目约110项,其中主持和主要参与其中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项目48项;发表科研论文累计45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12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17项。

就业工作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业质量是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检验。就业质量报告面向社会公布,客观反映了毕业生就业情况,使社会对东理学院人才培养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学院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结构优 化、调整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反响良好。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院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力度,现向社会发布《理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概况

理学院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任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导向,深化服务理念,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面对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的严峻就业形势,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把就业工作摆在关系学院长远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科学制定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进一步完善了多位一体全程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定位自身发展,着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学院深入拓展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鼓励和引导更多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服务,完善就业困难帮扶计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实现就业;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及时、方便、有效的 就业信息服务;畅通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改革与合作,形成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就业工作的有利格局。

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学历分布情况

学院 2016 年共有毕业生 221人,其中本科生 219人,硕士毕业生2人 。见表 2.1。

表 2.1学历情况

毕业生数2016年2015年20142013

本科生总数219257227229

研究生总数2000

合计221257228229

(二)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学院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 4个专业。 见表 2.2。

表2.2本科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

专业名称毕业人数

信息与计算科学66

应用物理学3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75

数学与应用数学44

小计219

(三)生源地分布情况

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在全国18个省、区有生源。生源最多的是湖南,39.27%。见表 2.3。

表 2.3本科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情况

生源地本科

人数比例

河北156.85%

山西83.65%

江苏83.65%

浙江52.28%

安徽94.11%

福建73.2%

江西104.57%

山东41.83%

河南115.02%

湖北52.28%

湖南8639.27%

广东62.74%

广西94.11%

海南73.2%

四川73.2%

云南83.65%

重庆125.48%

贵州20.91%

总计257100%

(四)性别分布情况

2016届本科毕业生,男生(161)占 73.51%,女生(58人)占 26.48%。

(五)民族分布情况

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 9个民族的学生,其中,汉族占94.98%。详见表 2.4。

表 2.4 毕业生民族分布情况

民族本科生比例

汉族20894.98%

回族10.46%

黎族10.46%

满族10.46%

苗族10.46%

土家族20.91%

瑶族20.91%

彝族10.46%

壮族20.91%

合计219100%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1、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学院本科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社会上具有强劲的竞 争优势,就业态势良好,近四年来总体就业情况平稳,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截至 2016年 8 月 31 日,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91.32%。详见表 3.1。

表 3.1 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

就业率就业率就业率就业率

91.32%94.16%94.66%93.27%

2、学院专业就业率

学院本科各专业就业状态比较均衡。 2016年学院各本科专业就业率见表 3.2。

表 3.2 各专业就业率

专业名称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

信息与计算科学665887.88%

应用物理学343294.1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757093.33%

数学与应用数学444090.91%

小计21920091.32%

5、本科生毕业去向分布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近三年,虽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学院本科生的总体就业率较高,均在 90%以上。签约率、深造率持续稳定,整体态势良好。详见表 3.3。

表 3.3 本科生毕业去向分布

毕业去向2016年

人数比例

就业签约13260%

升学156.85%

出国10.38%

其他就业5223.74%

合计20091.32%

待就业158.68%

总计219100%

6、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多项措施给予学生分类就业指导。在社会普遍认为女 生就业难的情况下,2016 年。男生就业率88.2%, 女生就业率为 100%。女毕业生就业率高于男毕业生,但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具有竞争优势,本科生继续深造比例女生高于男生。详见表 3.4。

表 3.4 男女生就业情况

性别人数就业率其中

升学率出国率

男生16188.2%3.73%0

女生58100%15.51%1.72%

7、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工作,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优势,结合专业技

能积极把握就业机会。2016年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本科生就业率 90.91%。详见表 3.5。

表 3.5 少数民族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民族毕业生人数就业率其中

升学率出国率

回族1000

黎族1100%00

满族1100%00

苗族1100%00

土家族2100%00

瑶族2100%00

彝族1100%00

壮族2100%00

(二)毕业生继续深造情况分析

2016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升学1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6.85%;

表 3.6 本科毕业生深造情况

毕业人数升学人数升学率出国人数出国率深造率

219156.8510.45%7.31%

[注:深造率=升学率+出国率]

(三)待就业毕业生后续情况及分析

学院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就业,继续做好本科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支持。截至 10 月 31 日,此前未落实的 19名毕业生,已就业 10人。

详见表 3.7。

表 3.7待就业毕业生后续情况分析

类别毕业生数

已签协议1

已签合同5

自主创业1

其他形式就业3

已就业合计10

准备再次考研3

准备考公务员5

未落实1

未就业合计9

总计19

(四) 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学院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选拔共录取1名选调生,2 名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

(五)毕业生创新创业情况

学院 2016 届本科毕业生219人, 其中毕业生自主创业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0.91%。详见表 3.8。

表 3.8 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

专业创业人数

信息与计算科学0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1

应用物理学1

数学与应用数学0

合计2

(六)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分析

1、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分析

学院毕业生就业覆盖了多个行业,去向广泛、分布合理。详见表 3.9。

表 3.9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流向

签约单位的行业类别毕业生

人数比例(%)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0.91

房地产业10.4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0.91

建筑业10.4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46

教育115.02

金融业62.7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83.6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0.46

农、林、牧、渔业20.91

批发和零售业167.3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260.27

制造业146.39

住宿和餐饮业20.91

住宿和餐饮业10.46

总计 200100%

2、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从单位性质而言,我院的就业行业及单位以灵活就业(民营企业)为主,占到了79.63%。国有企事业为4.07%,升学人数为6.85%。这些数据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毕业生适应形势发展,投身到市场需求量大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中去。

详见表 3.10。

表 3.10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专业国有企事业自主创业民营企业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研究生150%00150%

数学与应用数学24.55%003784.09%

信息与计算科学11.52%005380.30%

应用物理学25.88%25.88%2573.53%

电子信息科学34.00%11.33%6080.00%

合计94.07%31.35%17579.63%

3、毕业生就业地区分析

我院毕业生就业市场(区域)以广东省和省内为主(比例为53.4 %),其中广东省71人,占32.4%;湖南省46人,占21%。此外,毕业生去往上海、北京、江苏的人数也略有上升。

表 3.11 毕业生就业广东地区分析

专业总人数广东省就业人数百分比(%)

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惠州河源汕尾中山珠海

信计66113111000011827.3%

应物340320100200823.5%

电科75019202110643546.7%

应数4416200010001022.7%

总计219242714122657240.9%

表 3.12 毕业生就业湖南地区分析

专业总人数湖南省就业人数百分比(%)

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张家界岳阳常德益阳

信计66930101001421.2%

应物3416001010926.5%

电科75461000011216%

应数44550000101125%

总计21919201111214521%

表 3.12毕业生就业其他地区分析

专业总人数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就业人数百分比(%)

北京福建河北江西上海湖北江苏浙江贵州四川香港海南陕西云南广西重庆安徽

研究生2100000001000000002100%

信计664110130000110001013036.6%

应物3420010011020020010816.3%

电科75101041320101023001720.2%

应数442111101100004131149.5%

总计21910232181541411637126127.6%

4、2016年来招聘理学院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

学院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信息软件等领域,表 3.14 列出了2016年来招聘理学院毕业生较多的部分单位。

表 3.14 2016年招聘毕业生较多的部分用人单位名录

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数量

湖南高至科技有限公司5

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4

深圳菲尔摩科技有限公司6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

陕西三一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6

深圳市汉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6

(七)就业市场分析

1、毕业生供需信息情况

2016年,学院主动向全国用人单位发送需求联系函 50 多份,10 场专场招聘会。详见表 3.20。

2、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分析

毕业生通过学校、学院提供的信息、社会人才交流会、人才招聘网站渠道获取就业信息,进而落实工作单位,见表 3.15。这一方面说明由校内提供的就业信息仍然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们主动适应形势,拓展就业信息来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表 3.15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分析

信息渠道来源人数比例

校内招聘会、招聘专场7839%

社会人才交流会、人才招聘网站8040%

学校信息网105%

家长或朋友105%

老师42%

其他(报纸、网络等)189%

总计200100%

(八)就业满意度分析

1、用人单位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为了更全面直观了解学院就业工作情况,分析学院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综合素质表现,2015—2016学年学院开展用人单位走访调研工作,共回收企业满意度回访有效问卷56 份,从毕业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工作胜任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和整体素质七个方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从总体的调查数据来看,企业对学院毕业生总体评价良好,各项指标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

2、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分析:

学院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较好。2016年,在调查样本范围内,80%以上的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

四、就业工作特色: 构建 “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三链一环节”体系,练好内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理学院紧紧围绕学科专业特色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重基础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学习能力,既重视专业素质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目标培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构建了“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教学与科研的对接、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打造“三链一环节”体系,即“实验、实习、实践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具体做法: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1)上好实验课。实验课是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重要一环。理学院一直注重实验课教学,要求实验课老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学生扎扎实实学好每一堂课,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2)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我院认真做好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将其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和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我院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目前,我院已与深圳韬睿科技有限公司、株洲科瑞变流电气有限公司、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北大青鸟、中软国际等20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自愿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

4)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尤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等惠及广大学生的群体性活动的经费投入。

5)正确引导学生考研。通过考研座谈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动员和鼓励学生考研,针对考研的学生专门配备考研数学及专业课辅导老师,并安排了理学楼204、205、206作为考研专用自习室,竭尽全力为考研学生做好服务。

2、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对接

1)老师一对一、一对多带学生做科研。

我院专业课教师每年从大二学生中物色人选,带领学生做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如我院副院长张国华博士,信计系主任刘兴国教授、江力教授、李世霖老师,应物系主任柳闻鹃教授,电科系钟春良、周昕博士、肖丽君副教授,应数系主任汪新凡教授、赵育林博士等多年来一直带领学生做科研,学生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将科研项目整理后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有些成果还以论文的形式在学校学报上发表。

2) 学院推行博士下实验室工程。

理学院制定了《“博士下实验室”管理办法》,鼓励博士带学生进实验室开展创新性实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协作能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

目前共有13名博士指导我院86名同学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申报,2016年我院共获得3个项目立项。(薄膜太阳能电池仿生减反射结构的设计及其制备工艺研究(钟春良博士指导)获得省级立项;基于ARM的新型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潘长宁博士指导)获得省级自筹立项;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永磁材料性能提升机制探究(何军博士指导)获得校级立项。

理学院2016年度“博士下实验室”情况统计

序号姓名研究内容参与学生人数地点

1何军永磁材料制备及性能提升机制6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室

2何章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数值模拟4大规模科学计算与信息处理实验室

3江力Android短信拦截器程序设计6计算物理实验室

4潘长宁基于ARM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5电科专业实验室

5王国友物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研究和改进物理量测量的方法或仪器2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6文伟热声制冷与宜居环境5物理演示实验室

7肖金二维材料载流子迁移率的理论预测3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室

8余波优化建模5计算物理实验室

9钟春良电路模块实训11电科专业实验室

10周昕磁控溅射法制备薄膜5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室

11朱钱泉磁阻效应及霍尔效应探究2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室

12张国华信息处理及JAVA项目开发26信息处理创新实验室

13文伟物理能力提升6物理演示实验室

3)以创新型平台为基础,建立两个创新性实验室。

一是大规模科学计算与信息计算实验室,以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用创新平台为基础建立。由我院副院长张国华博士牵头,目前已经完成“高校教师基础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并已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带领学生已完成“食堂饭卡管理系统的开发”“网吧管理系统的开发”、“美时代(类似于聚美优品)网站的开发”、“手机专卖店(类似于淘宝手机模块)网站的开发”、 “理学院网站的开发并担任后期的维护”、“类似于当当网的网站开发”、 “优需网的开发”等系统的开发,现正在开发 “基于物联网的设备管理系统”、“株洲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等应用项目,每年有50余名学生参与。

二是电科专业实验室,以嵌入式开发应用创新平台为基础建立。由钟春良博士牵头,分为三个实验平台,即单片机开发平台、物联网实验平台、DSP实验平台。目前已经完成智能小车和四旋翼飞机的设计与制作,现在正在进行智能家居和机械手的设计和制作,每年有30多名学生参与。2016年8月创新平台参与学生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1301班管天亮、李凡、邓丽蓉三名同学荣获湖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

5)大力倡导并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科竞赛、学术报告等活动。

一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挑战杯、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创业比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我院配备指导老师,配备专项经费,利用暑假集中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举办“理学杯”移动互联网应用技能大赛。

为有效提升学院学生移动互联网应用技能,鼓励更多在校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应用创新。我院于2016年5月份举办了首届“理学杯”移动互联网应用技能竞赛,报名参赛的同学达到186名。经过竞赛培训、创意引导、原型设计、初赛等各个环节,最终有15个团队共计58位同学顺利进入决赛。决赛于5月21日进行,参赛团队在通过PPT讲解和APP原型演示向评委和观众展示了自己移动互联网项目的设计理念及使用功能,比赛持续近4个小时,共决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胜奖6名。

副校长金继承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此次大赛,对“理学杯”移动互联网应用技能大赛在提升学生移动互联网应用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希望并鼓励更多在校学生能积极参与此类比赛,以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创新创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赛后,为参赛小组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作品经修改完善后,共提交8件作品参加湖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大赛,有郑乐兴、周万喜两位同学的参赛作品《智能城市交通引导系统》(指导老师潘长宁、钟春良)、《健康养生互联网+》(指导老师张国华)获得三等奖,其余6件作品获优胜奖。

3、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对接

1)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和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我院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与社会对接创造条件。

2)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并上交社会实践报告。

3)与培训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暑假期间组织我院低年级学生到学校做兼职,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学生普遍反映真正接触到了社会,了解到社会所需求的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培养成效:

1)就业情况

我院连续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且多数从事与IT相关的工作。2012—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依次为,91%;93.27%;94.66%;94.16%;91.32%。

2)考研情况

2012、2013、2014、2015、2016五年我院共有80名同学考取研究生,大多数同学均考入重点大学(其中有4名同学考取中科院研究生,目前已完成中科院硕士研究生学业的刘世伟、潘文武2名同学,正在攻读中科院博士学位)

3)论文发表情况:(2015—2016学年)

1)张丹,何芬,朱鹤雨,郑才全. 快速多元光声成像实验研究. 科技展望

2)刘俊,刘二杨,王冲,李文,黎秋菊.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粮食平台质量管理模块分析与设计. 计算机时代

4)学生参加竞赛获奖情况:(2015—2016学年)

1)管天亮、李凡、邓丽蓉获湖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

2)李文、王若晨、高晨阳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南赛区三等奖;

3)郭珂珂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湖南赛区数学类)二等奖;

4)卢小雄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湖南赛区数学类)二等奖;

5)陈前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湖南赛区数学类)三等奖;

6)张啟玥获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

五、就业形势研判和对策

2017年,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到795万,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学院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挑战,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们将不断加强新形势、新契机下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展望,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1、完善联动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

学院要全面研判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与 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 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了解用人需求信息的发展动态和知识更新的方 向,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2、发挥创业引领作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扶持一体化建设

目前,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势头良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院创业教育在师资水平、创业扶持等方面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同时,我们要发挥大 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性试验平台、 创新创业竞赛等作用,更好地培养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将进一步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信息平台、 孵化基地等多方面着手,不断提升,促进我院创新创业人数不断提升。

3、继续完善“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三链一环节”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加强专业实习的实效性,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让更多的老师带领学生做科研,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继续建设优质的学生成长平台。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加强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引导毕业生树立报效国家的思想,立志到基层、西部和山区去建功立业。大力宣传,组织毕业生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学生,在学院内营造出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改革政策,引导他们认识面向基层就业是大势所趋,教育他们要树立艰苦创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理学院

2016年12月